台版moo小卡-我的PingCard(上篇)


半年前試著做Hypo ticket,成品很另我滿意,還寫了一篇文章《我的Hypo Ticket!》來分享製作心得與建議。當時,我極推崇Hypo的製作品質,但明信片大小與張數並不適合當名片使用,所以仍然希望廠商能推出類似moo小卡的服務(moo和Pingcard僅7.2cmx2.8cm)。

先前有想過製作國外的moo小卡,但一套100張含運費約八百元,換算下來,一張的就要八塊錢。小小一張卡片就要八元,要發的話還真不捨得啊。再來,我沒有信用卡,無法網路購物。國內雖然有推出類似的服務-PingCard,但圓角的外型並不符合我胃口,網友對成品的評價也讓我卻步。

壓抑了半年,「好吧!反正才350元,就來試試吧!」沒錯,PingCard一套同樣100張,但價格僅有moo卡的一半不到(350還含運費喔),就算做爛了也不心疼。



當總務處秀珠姐拿包裹拿我的那一刻,我楞住了。雖然我知道卡片有多小,一百張疊起來也不會有多大,但當我拿到小巧到不行的實體包裝時,還是很訝異:「也太迷你了!!比我想像的還要小很多很多。」包裹本身的長寬大概就跟正規明信片一樣大。拆開後,裡頭有幾張文宣品,一個塑膠立架(可當像框陳列),以及退貨單。

100張小卡就放在這個半透明的塑膠盒內。這個外盒還算美觀,斜面的抽屜式設計方便抽取,缺點是塑膠外圈與盒身過於緊密,不易開闔。



↑ 把盒子抽出來後。





↑ 倒出來後滿滿的一堆,好有成就感!(可點小圖看大圖~)



↑ 排排站,玩起拼圖來。



↑ 我喜歡這張,色彩豐富,姊妹情深。




看大圖,可以發現PingCard上有不少反光點,此即霧面膜。






↓ 下圖是背面的排版


我前前後後共試了近十種排版,最後選擇這一個。左邊可供輸入六行文字,右邊插入一張大頭貼。廠商雖然允許正面可以是一百張不同的照片、圖案,但背面的設計都必須相同。

差一下話!上面這張照片的品質之所以跟其他相片差很多,是因為它是新上手的手機拍的,首發喔!!

由於先前Pingcard被批評文字輸入欄位過少且過短,廠商將欄位放寬至六欄,字元數也加長。不過,在我試驗中,輸入四欄以上的欄位,版面就過於擁擠、雜亂。此外,若在第六欄(也就是最靠底下的一欄)內輸入資訊,視覺重心將偏左。基於上述考量,我將訊息控制在三欄之內,並避免使用底欄。

如果說欄位得控制在三欄之內,那麼內容的取捨就很重要。假設我把這張小卡當作網誌宣傳卡,我僅需要提供部落格網址與電子信箱,抬頭填暱稱就好。不過,假設我還希望它是一張名片,那麼,它必須還包含電話,甚至地址。再者,正式的名片要求抬頭必須是中文或英文姓名,但無論何者,皆不允許暱稱。



在字數有限的三欄內,絕對不可能滿足上述所有需求,因此,該砍的都得砍掉。不用思考,地址就是第一刀。

抬頭的部份,我採英文「暱稱」與中文「姓名」並列的方式,一方面顧及名片的實用性,另一方面讓這張「名片」不那麼正式、呆板。

第二刀我砍了「電話」。「有正式名片沒有電話的嗎??」很少。我想要讓電話出現在上面,但怎麼塞就是不好看。換個角度想,為什麼一定得把電話「事先」印在上面,難道就不能「之後」再寫上去嗎?況且,整張紙都是印刷字雖美觀,但少了人,少了自己的味道在裡面。每個人的筆跡再醜都具有獨特性。當對方接收到這張名片時,他接收到的不僅僅是死板的印刷字,還有活生生的情感,這份情感來自於你書寫時的針對性,你是為了前面的「這一個人」才把電話寫上去的,相信對方也能感受到這份敬意與情感。



--------------------------------
[My Blogger: 奇★諾瓦]


0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