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其地點鄰近高鐵新竹六家站,2001年時被政府劃為高鐵特定區五號公園用地。之後,土地被徵收,原居其內的林氏家族也被迫遷離。好在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呼籲與地方居民的支持,讓新五瓦得以倖存。客家委員會介入後進一步地將其規劃為客家文化園區,甫剛成立的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也進駐於此。園區內有大小建物共三十棟,合院四周將會恢復水田景觀,企圖將此區打造為活生生的生態博物館,而非純粹的靜物展示。此園區是全台文化保存案例中極少數整個村落完整保存下來的街屋形式,可看做客家歷史的縮影。
這個園區的施做方法,基本上是維護並修復就有建築,新建物則在不破壞原風貌條件下少量興建,其中,作為社群集會之用的「新瓦屋集會堂」就是一例。客家文化與自然之間的巧妙融合,加上清透簡約的外觀,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真的很美。
這個新建物以玻璃為主要建材,四方的玻璃一片片拼貼成一個立方體,頗有紐約Apple Store的風味,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耀眼。黃褐色木塊以不規則的排列方式穿插其中,但它除了裝飾功能,也就是讓玻璃盒不至於太單調外,其實還是整棟建物的主結構,玻璃皆透過鐵框依附其上。此外,為了節能,屋頂上安裝特製的太陽能面板,面板一樣以四方形拼貼,面板之間留有縫隙,好讓白天光線能後射入。另外,一樣出於節能考量,為了適當地調節室溫,建物表層皆安裝有百葉窗;且由於百葉窗數量龐大,為了避免之後清理不易,設計者巧妙地將百葉窗安置於兩面玻璃之間;我覺得這種用法好特別,沒印象以前有看過。
當然,這種建物基於客家歷史背景,其建構元素總免不了會和客家文化牽扯上關係,至於以下詮釋會不會過於牽強,則看個人,我自己是覺得還不錯啦!首先,長短、粗細不一的黃褐色木條相互交叉,其概念源自於客家傳統工藝「竹編」,這樣看來,整個玻璃立方體可以看作是一個超大型的「竹籃」。此外,由於太陽面板和面板之間有空隙,經過陽光照射後會於地面投影出塊狀的搖曳光影,意圖營造參訪者穿梭竹林間的感覺。
簡簡單單,才是真的好看啊!Less is More。(夜晚好像珠寶盒!)
圖片來源: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
延伸閱讀:新瓦屋集會堂、保存與發展計畫
這個園區的施做方法,基本上是維護並修復就有建築,新建物則在不破壞原風貌條件下少量興建,其中,作為社群集會之用的「新瓦屋集會堂」就是一例。客家文化與自然之間的巧妙融合,加上清透簡約的外觀,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真的很美。
這個新建物以玻璃為主要建材,四方的玻璃一片片拼貼成一個立方體,頗有紐約Apple Store的風味,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耀眼。黃褐色木塊以不規則的排列方式穿插其中,但它除了裝飾功能,也就是讓玻璃盒不至於太單調外,其實還是整棟建物的主結構,玻璃皆透過鐵框依附其上。此外,為了節能,屋頂上安裝特製的太陽能面板,面板一樣以四方形拼貼,面板之間留有縫隙,好讓白天光線能後射入。另外,一樣出於節能考量,為了適當地調節室溫,建物表層皆安裝有百葉窗;且由於百葉窗數量龐大,為了避免之後清理不易,設計者巧妙地將百葉窗安置於兩面玻璃之間;我覺得這種用法好特別,沒印象以前有看過。
當然,這種建物基於客家歷史背景,其建構元素總免不了會和客家文化牽扯上關係,至於以下詮釋會不會過於牽強,則看個人,我自己是覺得還不錯啦!首先,長短、粗細不一的黃褐色木條相互交叉,其概念源自於客家傳統工藝「竹編」,這樣看來,整個玻璃立方體可以看作是一個超大型的「竹籃」。此外,由於太陽面板和面板之間有空隙,經過陽光照射後會於地面投影出塊狀的搖曳光影,意圖營造參訪者穿梭竹林間的感覺。
簡簡單單,才是真的好看啊!Less is More。(夜晚好像珠寶盒!)
圖片來源: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
延伸閱讀:新瓦屋集會堂、保存與發展計畫
0 回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