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府的建築故事(上)-歷史篇




(上圖來源:Flickr,theurbannexus網友)

月前參加由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的研習營,內容著重在建築、景觀規劃與公共藝術,獲益良多。課程內容與講師安排都很不錯,看得出主辦單位的用心;我還真的是第一次連聽四堂演講,不僅沒有睡著,還越聽越入迷。研習營結束時,主持人順道宣傳美學館配合此演講的一系列的參訪活動,依地域共分為四場,皆與建築、景觀規劃或公共藝術相關。由於台北那場內容豐富,且對我而言交通較方便,便報名參加。

另我驚訝的是,實際參與的人數並不多,而且幾乎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中年人,我...竟然是最年輕的一個!!可真是萬萬沒想到啊。當天參觀的建物有101大樓、統一國際大樓、信義誠品和北市府等,其中我最期待的是四四南村,可惜北上時塞了近兩個小時,錯過了這段最早的行程。

雖然101、信義誠品和北市府等建物不是沒看過,但透過到同行講師王俊雄教授(現任淡江大學 建築系 專任副教授)的講解,才曉得其實有很多細節是我所不知道,或不曾關注的。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台北市政府建物的遷建歷史與趣聞。

當年,在計畫興建北市府之初,曾舉辦過競圖比賽,當蔣經國看到其中一個模型時,滿意地點了頭,主這個雀屏中選的規劃就是現今北市府的原型。王教授說,蔣經國之所以選擇那個建案,可能是因為從上方俯瞰那個模型時,建築體正好呈顯出雙十字型,切合了老總統的愛國思緒。但是,這位建築師可不是基於愛國的理由,也不是刻意討老總統歡心,而將建築設計成雙十字樣。建築師的考量是,由於市府要求的辦公空間過於龐大,若將所有空間都安插到巨大方形量體中,將致使光線無法照入中間的空間,空氣也無法流通;因此,建築師將整個量體狹長化,並切段、交叉設置,好讓每個空間都能與外界接觸,更適合人活動。

(台北市政府主結構為雙十字樣。圖片來源:Flickr,子閔Alto網友。)

說起台北市政府的遷建歷史,可說百般波折。台北市甫成立的時,尚屬日劇時期,當時的市役所位於今日的行政院大廈。台灣光復後,由於行政院遷台亟需大量的辦公空間,北市府只好將市役所讓出,並借用建成國中的校舍,也就是現今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一處。隨著組織日益龐大,就建築早已不敷使用,只使各個單位分散四處,行政效率大打折扣,政府乃有意興建新辦公大廈。直至1994新市府大樓落成後,各單位才遷往信義計畫區現址。

(台北當代藝術館)

王俊雄教授認為,新市府與總統府分置仁愛路兩端的設計,顯示當時的主事者還保有傳統官僚權威的舊思維。主事者似乎希望透過兩個台灣至高機構的直線聯繫,營造出類似北京中軸線的官道氛圍。(北京的中軸線是南北向,台北的中軸線則是東西向,串連了舊市區西門町與新興的信義計畫區。)大家可能都聽過「要當台灣總統,必然得先當過台北市市長」,歷史事實確實也是如此,中央軸線的設計是否有發生影響,不得而知。

(A總統府與 B台北市政府,分據仁愛路(半透明藍線)兩端。圖片來源:Google Map。)

...待續


參考資料:台北市政府官網維基百科

--------------------------------
【My Blogger: 奇★諾瓦

0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