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回家看到公視「有話好說」的節目,剛好在討論最近吵翻天的三聚氫胺事件,節目的主軸線在於提供政府相關單位的施作方向,旁枝在圍繞在三聚氫胺的檢測標準上。雖然這個節目相較其他政論節目具深度,不吵不鬧,而是從專家角度切入;可惜,看到最後依舊無提出一個具體可行方向。
不過,節目中的三位專家仍有共識,他們覺得政府,以及在野黨把焦點過度放在三聚氫胺的檢測標準上,而標準的反覆更讓業者和民眾無所適從。
針對檢測標準,某位專家指出,每種化學物質的毒性都不一樣,例如,砒霜的強度就比三聚氫胺來得高許多。因此,各國通常會依照毒性的強弱來設定標準,像是最近不斷聽到的ppm(食物每公斤含有多少毫克的毒物)。以鷗盟為例,其設定的三聚氫胺標準為2.5ppm,若超過此標準,則此食物不得販售。台灣一開始即跟隨歐盟的標準,但後來在輿論的壓力下,又下修至0.5ppm。依照專家的意思,依據每種毒物的標準不同,會使用各種不同的儀器,例如,現在有A、B兩種毒物,以及A'、B'兩樣儀器。食品中,A毒物需在2ppm以下才算檢測合格,B毒物則需在0.2ppm以下。且,A'儀器只能測得1ppm以上的數據,但B'儀器,尤其較精密(也相對較貴),可以測得0.1ppm以上的數據。為了符合使用效益,理當用A'儀器檢測A毒物,用B'儀器檢測B毒物。因此,標準必須被定出來,才能將效益最大化,否則將向現在台灣的情形一樣,把所有東西拼命往B'儀器塞。
再者,只要食物沒有被儀器檢測出來、通過標準,就算「零檢出」。零檢出的意思「並不是」此食物內不含毒物,而是毒物在標準以下;這是因為,我們選擇適當的儀器來檢驗,而每種儀器都有本身的檢測限制,例如,對B'儀器來說,毒物低於0.1ppm以下,就測量不到,因此,「零檢出」。因此,一大堆政客和民眾口口聲聲喊著零撿出,但他們想的其實是不含毒物,這目前當然是做不到的;也難怪新任衛生署長葉金川會脫口「(部份人)說得都是行外話」。
0 回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