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通、開、明


上次談到了為什麼我喜歡哲學,不在我喜歡念哲學,而在它值得我實踐。

從上國中後發現自己的大腦總是不斷在跟自己對話,隨著上高中課業壓力越來越大,這點就越來越明顯,同時可以思考昨日、近日與未來;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你情緒起伏不大,我的回答應該是:因為我之前也有想過。無法抑制思考這個特性曾經被自己討厭過,但隨著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尤其是哲學,我開始接受、甚至喜歡上這種特質。但到我上大學以前,我只能算是「想得透」,就是想到一個點就一直鑽下去,點和點之間沒有交集,就像踏入死胡同。

受過幾年哲學訓練後,我的思考慢慢由「透」走向「通、開」,想到正,不忘想反,反之亦然。每條胡同開始銜接,道路四通八達,越走越遠,越想越開;當然不可能斷盡三千煩惱絲,但真的較能夠放下執念。走在交大的道路上,看著陽光照過樹葉撒在地面的影子,笑;看著小孩玩耍,也笑。除了大二最低朝的那一兩年外,當一個人走在校園中,世界都這麼美好。

我愛哲學,也因為它陪我渡過大二那段時期;若沒有每週兩三堂的哲學課,我可能更不知如何調適。

但是,在「透、通、開、明」這段道路上,我至多只能走到「通、開」,不可能走到「明」。「明」意味著清晰,做到這點就是哲學家了。我連論文該怎麼寫都沒頭緒,更別說有自己的一套清晰論點了。

0 回饋: